在一本书里读懂广东、读懂广东的前世今生,听起来近乎异想天开。广东有着许许多多张名片,比如经济大省、海洋大省、人口大省,比如岭南心学、侨乡文化、广府民俗等,每一张名片都让人心驰神往。追寻其血脉,探索其流变,挖掘其精神,展望其未来,堪称非常之功。
但有这样一个写作班子,把这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,把施工图变成了实景画。洋洋洒洒逾六十万言的《广东简史》近日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付梓,即将在2025南国书香节上与读者见面。
《广东简史》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项目,由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、专职副主席李宜航率领一众专家学者组成编写组,经过三年的宵衣旰食、字积句累,最终成就一部煌煌巨著。兴来一挥百纸尽,骏马倏忽踏九州,但实际上,这个过程堪称漫长而艰巨。
展开剩余72%一部六十万言的大书,在通常的理解中,已是鸿篇巨制。但作为一部贯通上下数千年的地方通史,它又的确只能称为简史。盖地阔天长,物华天宝,海涵地负,人杰地灵,一部浩浩荡荡的广东发展史,客观上确非数十万言所能尽言。
需要指出的是,眼下这本《广东简史》其实只是总论,在写作、出版计划里,《广东简史》(多卷本)由《广东简史(总论)》《广东政治制度史》《广东财政史》《广东思想文化史》《广东社会史》《广东教育史》《广东对外交往史》《广东海洋史》《南海诸岛史》9卷组成。总论为纲,纲举目张,总论的顺利付梓为其后8个系列专题奠定了基础,也提供了必要的写作范式。
“简史”不简。作为总论的《广东简史》凡五篇二十章,从先秦到南朝的岭南社会变迁,从隋唐至明前期王朝治理与社会开发,从明中叶至清前期中西碰撞下广东的地方转型,从鸦片战争爆发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,从新中国成立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大致以时间为轴,纵向上钩沉古往今来,横向上链接政经文史。同时把地方史放进中国史、世界史的大坐标,在开放与变革、边缘与中心、传统与现代的复杂互动中凸显广东区域特色,脉络清晰、肌理分明。
如果认真通读全书,大体上会对广东漫长的孕育过程、成长经历有较为清晰的了解,哪怕你不是广东人,哪怕你此前对广东了解不多。我想这正是一部严谨、通俗的地方史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
在写作上它是严谨的,对史实的部分进行了反复的核对,在史论结合、论从史出的过程中对有关历史观点、学术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推敲,正如该书前言中所指出的,“旨在构建内容厚重、意蕴丰赡、学理支撑坚实的广东地方史知识体系”。这样的努力使《广东简史》真正称得上是一种“知识”。
而在表达上它又是通俗的,它拒绝晦涩的术语、概念,拒绝所谓学院派的话语体系,从而使全书呈现出一种亲和的、接地气的气质。拒人于千里之外,这是不少“大书”的毛病,而《广东简史》很好地规避了这种因晦涩而变成“小圈子”游戏的窠臼,我觉得这是写作组从下笔伊始就形成的自觉。这不是迎合,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,在创造文本的同时,创造了一种史学创作的话语体系,那就是可亲近的学术、可阅读的“大书”。
前言部分可以说是“简史”中的“又简史”。万余字的前言,高度浓缩地叙论了广东的前世今生。从磨刀山“最早的广东人”敲开远古时代的文明之门,到广东行政区域的形成和演进;从广东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岭南文化中心地、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到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、改革开放先行地以及如何发展成为著名侨乡,前言都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提炼点评。言短意长,可以说每一个段落背后,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这当然需要对整个广东发展史有整体的观照、深入的思考、独到的识见。
正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前海国际事物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评价该书所言,“《广东简史》以精炼笔触勾勒岭南千年文脉,从海上丝路到改革潮头,既见文化交融之智,更显敢为人先之魂。在历史纵深中,读懂中国改革基因。”精准凝练的前言写作,已经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。
李宜航在前言中有一段振奋人心的书写:“对历史的最好纪念,就是创造新的历史。我们坚信,广东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,也必将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,指引广东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门,开启新的成长周期,创造新的辉煌!”这算得上是点睛之笔,阐明了编写《广东简史》的初衷和意义。
六十万言虽然无法逐一书写杰出人物、平民史诗,但它从旧石头器时代的磨刀山遗址出发,一路逶迤前行,系统勾勒出了广东形貌、广东气质。一书在手,翰墨飘香。掩卷之余,再看前段时间发布的《到广东,够广东》的形象宣传片,我们会更加感叹时光流转的神奇,感叹薪火相传的伟力。
钟漏相催,日夜不息,期待《广东简史》其它专题早日问世。
文|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
发布于:广东省香港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